黑色丝袜外卖骑士:美味困境下的性别“流量密码”
深夜打开外卖软件,手指滚动屏幕——等等,这位外卖小哥的头像,怎么是位精心拍摄的黑丝女郎?再往下翻,竟接连出现几位妆容精致、黑色丝袜出镜的女性骑手图。外卖点餐,似乎意外闯入了“颜值内卷”的赛场。我们渴望的明明仅是热乎的食物和及时的送达,为何视觉“红利”也开始悄然侵蚀这最基本的生活服务?
当外卖骑士脱下工装,裹上黑色丝袜,这种“流量密码”究竟在为谁开启?当穿黑丝成为比送单更有价值的“生产力”,究竟是骑士走错了赛道,还是整个机制病得不轻?
某晚10点,刚加完班的晓峰习惯性点开了外卖。他常点的饺子馆主厨手艺扎实,送达速度也靠谱。然而此刻跳出的界面令他迷惑:几位新骑手占据榜首,统一配着风格明艳的美女形象照——卷发配高跟鞋、黑丝搭短裙。他尝试选择一位传统小哥照片的骑手配送,却收到“商家在忙”的委婉拒绝。点单,突然像参加一场没有预告的选美。
小王在这个城市送外卖三年了,起初月入近六千曾带来安稳希望。而现在他看着群里部分女骑手的高额收入分享——“昨晚直播两小时,穿新买的裙子,打赏就抵我两天跑了……”那金额刺眼得让人心头发慌。当“日常工装”变成刻意展示的短裙丝袜,当骑手群讨论的核心悄然由“送单路线”转为“化妆技巧”和“打赏收入”——平台界面上原本清晰的定位路线似乎早已扭曲,转向了另一条更隐蔽、也更吸金的赛道。
数据平台显示,某知名外卖平台上标签“美女骑手”、“黑丝外卖”的账号悄然激增;与之呼应,内容分享网站上相关直播互动量上涨近100%。背后却是无奈的现实推力:《2022年骑手发展与保障报告》早已揭露——超五成骑手反映单价持续下滑,超四成骑手每日“在路上”11小时以上。常规配送似乎已难以抵达那曾经触手可及的生存线。
于是,这份基于性别与视觉冲击力的“红利”就成了一部分骑士的突围路径。它看似拓宽了创收方式,却也暴露出平台治理的隐性失位:当直播打赏成为比送单跑路更高效的生存手段,规则系统难道不该引导公平回报吗?
更深层的阴影则是性别困境的投射。平台默许甚至暗中鼓励此类视觉营销,实则固化了“女性价值绑定于外貌”的刻板偏见,将她们再次困于被凝视、待消费的牢笼中。看似自由的“流量密码”,恰恰是现实中女性职业空间狭隘与平台价值观迷失的共谋。
某些短视频画面中,女骑手在等单间隙匆匆整理衣裙或应网友要求摆出姿势。本该争分夺秒的配送路上,她们却必须在骑行手套与化妆镜之间反复切换角色,疲惫写在她们勉强维持的微笑下。这份“红利”的重量,远比想象中沉重。当形象变成沉重的表演,真实服务的内在价值就被悄然替代了。
当外卖的滋味需要靠丝袜点缀、配送的速度要靠裙摆扬起来加速,那平台真正重要的内在价值——即真实、高效、平等的基础服务能力是否正遭受消解?用户点击屏幕的初心,从来不该指向一场流于表面的表演。
平台应回归初心,让系统与规则守护每一位踏实奔波的身影的价值,而非将流量压力转嫁给骑士和性别角色;唯有用户将目光投向食物品质与配送服务的本真,才能让这场“形象内卷”渐渐失去动力。
再鲜亮的人造星光,也终无法替代一份在寒夜送达的朴实温暖与尊严。外卖的初心本是穿越喧嚣,连接炉火与餐桌。当食物竟需要大腿来牵引目光、吸引下单,我们恐怕已在追逐流量泡沫中迷失了来路。
美味无需黑丝佐料,服务自有它的光芒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